世界重型机枪(世界轻武器波兰第二共和国机枪发展史与设计原理解构
X 关闭
环球汽车7月消息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世界重型机枪(世界轻武器波兰第二共和国机枪发展史与设计原理解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系列接续此前的《波兰步枪发展史》,将继续介绍波兰的支援武器,机枪的发展历程。
(资料图)
概因历史因素多于上个系列就已讲述完毕的原因,所以本期将着重以设计的角度来复盘整个波兰机枪的百年设计历程。
在早期,波兰的军队主要由在法国建立的波兰蓝军构成。
这支军队的武器配置基本都是由英法美这些协约国赞助的,所以波兰这最早的一批次武器也就是英法美的各类枪械,此为波兰最早的万国造武器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我们本期要介绍到的机枪发展,因为一些事件的蝴蝶效应,出现了与前文步枪发展史截然不同的走向。
此次事件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战败德二帝国军工业被移交波兰,波兰步枪体系自此时转变为德系的事件”。
在这次移交中,德国的MG系列机枪生产线并不包含在此类的转移军工业中,因此不同于步枪体系的直接确立,波兰机枪在立国后的制式形成,需要重新的选择和发展,此为波兰机枪的起源。
在上述的这个过程中,具象化到型号的也就是Vickers机枪、Lewis机枪和hotchkiss 机枪,转换到单一的hotchkiss M1925型机枪的一个过程,此为波兰机枪体系的初步制式化。
维克利/哈奇开斯/刘易斯
这四款型号的前三者为波兰万国造时期的主要机枪武器,是英法美等协约国早期援助或销售给波兰军队的一系列武器之一。
因为相对主要大规模装备的步枪而言,需求并不紧凑的原因,所以在1923年之前,这三款武器都广泛联合运用于整个波兰的第二共和国军,这样的局面直到1923年之后才发生改变。
由于波苏战争中机枪维护和供弹表现出的后勤困难,波兰当局正式于1924年将军队机枪武器的制式化提上了议程。
它们选择了士兵中反馈最优的hotchkiss机枪,并进行了微改动,这次选用和调整修改的最终结果便是波兰第一款制式机枪“Hotchkiss 1925型”的诞生。
这款机枪全称为CKM WZ 1925 型Hotchkiss机枪,意为1925年定型的哈奇开斯型重机枪,是法国哈奇开斯1914型重机枪的波兰版本。
哈奇开斯1914型
它主要改动在于弹药口径,其将8x50mm的勒贝尔法国弹口径改为了7.92x57mm的德国口径,以贴合波兰军中最普遍的德系武器后勤。
这枪承袭了诸如“长枪管行程、重型枪管、枪管尾部五层粗厚式散热片、驻锄式脚架、弹板加弹板箱供弹、导气式原理、起落式闭锁”等此类的设计特色,几乎继承了原型90%的设计。
1925型
外部的构造不论,配合枪械的外观基本都能看懂。
它的内部构造主要是由导气式原理、起落式闭锁和转轮式换弹这三个构造组成的。
三者呈现一个侧翻的U字型排列,在上方的直列为抛壳挺和击针组的枪机组合,下方的L型长杆为枪机框与导气管的组合,双方在尾部啮合处进行开闭锁。
在子弹进行射击时,燃气会经枪管下方的导气管推动枪机框进行后座,从而使枪机框后方与枪机尾端的半啮合动作被解除,形成枪机框向后运动,并带动枪机后座达成开锁的一系列动作。
反之,两套组件向后运动到一定程度时,枪机框的后方就会被后下方蓄力足够的大复进簧弹回,从而使枪机框后方的凹槽和枪机尾端的卡铁再次形成动作。
又因为后向前的动作是由枪机框尾端先击打枪机,造成枪机被推动行动的,所以枪机尾端的卡铁会在凹槽内被推动向前,形成完美契合,完成闭锁和推弹上膛的动作流程。
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位于供弹板下方和后方的两个拨动转轮,会随着连接两者的杠杆运动,而被带动着运动,从而使弹板向右推动。
这个动作配合位于弹板右方的梯度装置,弹药就会被向右上方送到枪机的最正面,并随着枪机的运动进行送弹和抛壳行为,此为哈奇开斯25式机枪的内部原理和供弹设计。
综上,这款武器的内部构造相当巧妙,外部设计功能性也非常齐全,所以算得上是当时国际上非常不错的HMG了,起码比上个系列的意大利早期机枪要合理的多。
被使用的25式
因此,这款武器在1924年后就因为设计的优秀,而被波兰军部选中了,成为了波兰在4-5年间的主要步兵支援重武器,此后两批次购入波军中的总建号在3000架左右,是波兰第一代的制式机枪。
这款一代目的波兰制式武器,定为主体制式生产的时间段很短暂,只量产了4年左右就被取代了,取缔它的后继者是勃朗宁的气冷式轻机枪。
28型
这款枪械被淘汰的原因与它的设计承袭有一定的关系,其原型的1914型机枪缺陷亦被它所继承了。
哈齐开斯作为最早使用气冷式散热结构的机枪武器之一,其使用的是五层散热片式的散热系统。
这种散热形式虽然在早期面对水冷式结构机枪时存在形式类型上的优势,但在几十年后的20年代,仍未加强主体散热形式的话,散热的效率就相对比较低了,这也是哈齐开斯机枪主要的缺陷之一,亦是波兰25型机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28式的密集型散热片
本来在25式几年的使用期内,波兰当局都已经在与法国原厂协商波兰国内的生产许可证事宜了,但就是因为此种性能的缺陷,这件武器的大规模列装计划一直被扯皮到了1927年还没确定。
然后就因为波兰重新以招标形式选择制式武器时,被散热性能的缺陷拖后腿,竞标失败而退场了,也就是这时波兰转为了以轻机枪为主的步兵作战形式。
到此,波兰第一代哈齐开斯制式机枪虽然还能在波军中装备好几年,但已经确定要从波兰制式机枪的行列中逐渐退场了。
这次武器招标的最终优胜者是勃朗宁的气冷式轻机枪(轻重类型机枪一起竞标),这款武器是波兰的第二代制式机枪,亦是波兰在二战中最主要使用的机枪武器。
现代复刻28
该枪械全称为RKM WZ 1928型轻机枪,意为1928年制的手持机关枪。
28式
其原型来自于美国的M1918A2型步枪,是它在1925年推出商业版本的波兰微改版,在设计上相差很小。
1918系列
它的改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对人机功效和精度的提升;二为改膛。
前者的改进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整两脚架位置、护木形状、增加后手握把、改直角枪托为鱼尾型枪托和增加枪管长度、调整机瞄结构尺寸位置”等此类的设计来达成的。
握把和鱼尾
其护木、枪托、握把的调整和脚架的移位,是让卧姿射击和车组射击时的人机功效有较大的提升;另外的瞄具和枪管的改动(原型的机瞄饱受诟病),则是让射手瞄准和精度性能有所提升。
改动的护木
至于后者的改膛设计,则是如上述的Wz 25型一样的原理,也就是将7.62x63mm的斯普林菲尔德弹,改为了波兰常规的制式弹7.92x57mm弹,是一种简单的归化改动。
这两块的设计是区别于原型的主要设计区块,除此之外该枪亦有许多从M1918A2型身上继承而来的核心设计。
以内部构造为例,其采用的是与原型一致的长行程活塞导气式原理和臂式闭锁(类似肘节式)的组合,这套组合的特性就是简单可靠性高,因此在此后甚至还为37型和38D型等型号所沿用。
它的这种设计构造其实与哈奇开斯机枪的内部构造挺近似的,都是U字型的尾部啮合,以上方枪机、下方枪机框加导气管配合,通过初始燃气推动枪机框运动,来达成尾部开闭锁的自动原理形式。
区别在于,这款型号之与此前的25型机枪,改变了“开凹槽以卡铁抵合和释放动作为核心”的开闭锁形式,改为了让“枪机与枪机框平移运行时,用两者之间的弧形连接臂进行90°旋转开闭锁”的形式。
简单来说,就是“从一种两个长方体尾部不断卡入释放的形式,转变为一直以机械臂旋转平移两块长方体运动的形式之变化。
这种设计远优于前文提到的哈奇开斯25式重机枪之构造。
主要的原因在于底部无需抵合闭锁后,枪机框的设计就可以进行中空的处理,并改变为更好的受力形式,以在减轻枪机组件重量的同时,增加枪机框的强度。
此外,臂式机构只需要一根位于转轴处的圆柱棒,即可用以进行不断的开闭锁,这相对起落式闭锁不断卡入拔出易造成磨损的形式,拥有更高的可靠性。
综上,可以看出这款武器的内部设计相对此前的制式机枪更优。从美制勃朗宁1918A2z型身上继承来的多层密集环装散热系统,也远比老旧的五层厚重式散热片散热性能更好,加之FN对它人机功效的提升和精度的提升,也使它成为了一款比原型性能更优越的武器。
20匣
可以说,除了火力持续性(20直匣)和脚架(很松散)上的少量劣势,在当时它基本算得上是最好的轻机枪之一了。
松散的脚架
因此,这款武器在20年代下旬的两次波兰制式机枪竞标中,都毫无例外的轻易取胜了,成为了波兰第一款的制式轻机枪。
这款型号最终的总计建号在24000架左右,其中有10000万多架来自比利时的FN公司(colt生产),另外的则来自于本国FK军工厂的逆向仿制(仿制行为涉及到三家公司的生产许可证纠纷)。
这些产能广泛的装备于波兰的陆军和装甲、车组部队,是九月战役(排级标准配置)和后期多路抵抗军的最常规配置,因为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其也是最能代表二战中波兰军的符号之一(也是国防军和苏军的)。
在28型广泛装备的同时期,波兰国内的重机枪序列亦进行了一次新的迭代。
前文提到,哈奇开斯的25型在此前的波兰,已经被明确需要被替代,而在Wz 28型轻机枪竞标成功的同时段内,亦有一款勃朗宁的HMG经FN之手,进入了波兰当局的眼帘。
勃朗宁1917
这款武器就是Colt公司的 M1917A2型重机枪,它以优异完善的性能,通过了一次单独安排的重机枪竞标(包括1925型),成为了波兰的第一款的制式航空机枪(也是陆军和防空机枪)。
wz 30
该枪进入波兰后被命名为CKM WZ 30型机枪,意为1930年制(定型)的重型机枪。
它之与原型的改动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改斯普林.菲尔德的.30口径为波兰的7.92X57MM德系口径;
2.增加枪管长度;
3.替换转盘漏洞式机瞄为常规的V型缺口机瞄;
4.增加枪口火力抑制器;
5.改螺栓固定为销钉锁定枪身;
6.加长武器手柄;
7.增加防空瞄具接驳口
此类的设计改动思路很好理解,首者的改动就是如上述介绍到的两款武器一般的归化设计,意在同步进口武器的后勤问题。
中间的三者则是旨在增加枪械之精准性,原型的转盘漏口式照门复杂且低效,增加管长和火力抑制器则可以让射击有一个更稳定的弹道。
至于最后的三样改动,则是在给枪械增加快拆能力、便携能力和多功能作战的能力。
其销钉锁身设计可以让武器分解用一枚子弹就完成,手柄加长可以让分解状态下的携行更方便(上图示意携行方式),增加接驳口则可以让武器进入防空的形态,这些为该枪与原型的主要区别。
相较之下,它的射击平台、散热系统和内部构造设计,也与此前的波兰HMG有很大的不同,前两者亦是它能取代哈齐开斯25式机枪,成为波兰第二代重机枪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气冷式和水冷式的优劣主要在于轻量化便携和散热性能这两点性能点上,较晚期的气冷式机枪能将两个优势全然兼具,因此它们最终能完全替代掉水冷式结构的机枪。
但此时,主要在波兰国内作为航空武器招标使用的Wz 30型机枪,显然只需要具备的就只有后者的散热能力。
而我们上述说过,哈齐开斯作为最早期的气冷式机枪,则恰恰就缺了这关键的一环。
这加之勃朗宁1917型射击平台(脚架)比哈齐开斯1925型射击平台多出的几方角度调整能力,两者在使用群体适用性上的差距再次被拉大了。
复刻后期版,少了几道转动阀
因为这些多种的原由,我们得以在30年代这个移动作战概念被普遍接受的年代,再次看到水冷式机枪击败气冷式机枪的局面。
在内部设计上,两者同样是区别较大的,但是这种优劣就不好区分了,使用我就简单介绍下Wz 30型的构成,请诸位自行评判。
Wz 30型采用的是“弹膛上方供弹,下坠对准膛口送弹的供弹形式”、“上下双啮合的开闭锁形式”和“类似反冲式的弹性击发方式”,由这三种设计组成整个内部原理。
简单点说人话就是,它的枪机不再是两部分了,而是一个竖立的长方体。
开闭锁也不再依靠枪机框和枪机的尾部啮合了,而是依靠整个枪机组件上下方的接触面进行开闭锁,将其打造成了两个轨道,然后利用枪机在上下方块凸起,在运动时卡入上下轨道缺口,从而完成开闭锁行动。
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竖立的长方体会利用上半部分的拔壳勾取出位于弹膛上方供弹板的弹药,然后在后座时沿枪机前脸的轨道(类似电梯),运动到下方的弹膛口,最后再在枪机后方蓄满力的大复进簧推动下,完成送弹入膛(枪管长就从这里加的)。
此时,枪机内部用来进行上闭锁的卡铁就会推动枪机内部的弹簧(类似早期意大利冲锋枪的弹性击发),把平移式击发针推出去,从而击发。
在击发弹药后,向后的力和气又会推动完成新一轮的动作,以此循环往复,完成整枪的自动射击,此为该枪的内部原理。
这款武器的总计建号在10400架左右,其中大半为FK公司生产的,剩余的则是Colt经FN公司之手转售。
西盘
这些武器除了早期装备防空部队和空中部队外,在后期也加入了国内的坦克车组部队、陆地部队和防卫部队的使用(主要是取代25式的原战术单位),以取代一些28式无法覆盖的大火力需求战术单位(满配330发)。
时至30年代,Wz 28型和Wz 30型的应用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波兰军队战斗单位,且倍受好评。
如此情况之下,自然不再需要再紧迫的迭代新式武器,只需要在已有的道路上继续开拓更新即可。
wz 34机枪(车载)
因此,这种局势下构成了Wz 33a型、Wz 34型、Wz 36型和Wz 37型此类衍生型枪型的诞生。
wz 36(机载)
这几款武器的前三者是Wz 30型的后续版本,说起来虽然改了三次,但实际以最终的效果来论,其实只是几个小区块的变化。
一为加入铝金属,将整体重量降低。
二为将水冷式结构经两次优化后,改为类似中空式的散热构造,并加入枪口喇叭式的枪口抑制器设计。
三为对射速的两次提升(第一次1100),以至最终的射速高达1200发/分。
四为将单面进弹的方式,改为双面进弹的供弹形式。
此类的设计,具象化后也就是“减重、提性能和加人机功效”这三个简单的概念即可概括,虽然在外观上和内部构造上的区别不大,但对性能的提升却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所有的Wz 30型衍生型版本,总计建号在700架左右,主要替换的战斗群体是机群武器,在“PZL P-7a 战斗机、 P-11c 战斗机、PZL P-23 卡拉斯轻型轰炸机、RWD-14 Tsaplya 侦察机 、PZL-50 鹰战斗机和PZL-46 苏米轻型轰炸机”上都能看到它们的存在。
p.23
至于另外的Wz 37型机枪,则是Wz 28型机枪的后续版本,也被叫做观察者机枪。
这款型号相对前型的区别主要在于火力持续性、射速和战斗单位的适应性上。
这款武器是存粹的航空机枪,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战术目标的情况下,握把被为了更适应狭小固定空间使用的铲型握把。
射速被调整为了1100发/分的高射速,以适应机载机枪的射速标准。
供弹系统改20发直弹匣为91发的弹盘,这也是适应性改动。
改良完毕后的该型号,在空中领域中也没有太落后于Wz 30型的衍生型系列,且在小空间的使用性上还更胜一筹。
因此,波兰机群的机鼻机枪和炮塔机枪基本都是采用的这款武器。
此型号最终的总建号在340架左右,其中被军部购入的大量批次,主要被装备在“PZL 37B LOS中轰、LWS 3 MEWA空对地、PZL46SUM中轰”等机群上。
30年代下旬,随着国际环境上的装甲武器概念兴起,各国也掀起了一轮反制装甲武器的研制,除了上系列提到的反坦克步枪,此处的38系列机枪也是此类。
从1936年开始,FK公司受到研发命令,其首席设计师瓦日涅茨.莱万多夫斯基率领的设计团队,受命开启了新式大口径20mm机枪的研制,这次设计的结果便是38系列机枪的诞生。
这款武器一共历经四次的改良,最终才以D型获得了波兰当局认可,装备于波兰军队。
它的四次改动分别诞生了A/B/C/D型的38式机枪衍生型,这些型号均采用了20x138Bmm的口径,因此威力特色也是它主打的性能指标。
其中,MOD A型开启了以大尺寸枪身、短后座式原理、快拆枪管设计和限制射速设计(5发弹匣)此类的38系列基底设计,为此后的38系列制造了基础模板。
A型
不过,这一型因为重量超限,所以在上机能力上不足(起初是空军提出的计划),会影响战机的飞行,所以被淘汰了。
在它之后的是B型,这一型主要增加了发射百发弹链的功能,不过因为供弹系统的设计不完善,在项目之初就被毙掉了。
B型之后则是C型,它解决了这个供弹问题,并在设计中加入了通用性的理念,以及更轻量化的材质。
到这一型,38系列的模板基本敲定了,因此这一型的武器也有被订购加入波兰军队的例子。
坦克上的C型
最后的D型则是C型的微改版本,在C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合理化优化后,被波兰军部正式定型NKM 38型机枪。
这款38系列D型和C型,于1938年7月和1939年4月两次被波兰军队下发订购订单,总计订购量在850架左右。
内部的38系
1939年7月,订单开始正式交付,呈批次装备于TKS坦克、TK-M坦克,以及波兰的防空部队之上。
TKS
不过,由于9月战役的爆发,波军真正使用的数量只有50多架,这些武器也多被德国人所缴获。
所谓的波兰一台20mm机枪击毁德国10辆坦克的事件,也就是从这次战役和这款武器身上上传出来的,按照该枪的穿透性能测试,这确实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到此,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机枪武器发展就介绍完了,这些武器就是二战时和二战前的波兰主体机枪。
下系列的时间段内,波兰的ZM机枪大厂诞生了,在机枪领域发展上可能会更有意思一些,敬请期待!
感谢观看,如果喜欢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