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头条丨两巨头“联姻” 长安与吉利“这对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
吉利和长安今年真的是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先不说前段时间的“抄袭门”,双方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最近又“柳暗花明”握手言和谈合作了,还真是稀奇。网友调侃:“这长安和吉利就好似老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不得不说,这种形容很形象了。
5月9日晚间,双方发布合作消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
从发布的现场照片来看,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双双亲临现场,由此可见两大头部车企对于这次合作的重视程度。
(相关资料图)
说起汽车行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不是“大闺女上花轿——头一次”了,不管是哪个行业都没有永恒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车企和车企的合作长安和吉利绝对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这种签约仪式一般都是二把手、三把手来签约,鲜少有董事长亲临现场签约合作。
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其实也并不怪网友们的质疑,毕竟这种车企和车企合作最后基本都没有太大的动作,甚至有些合作双方签约结束之后就没了后续。也有网友已经开始讨论长安和吉利的合作会不会后续出一个独立的品牌叫做“安利”。
看合作方向和大致内容是很不错的,但具体的落地和实施到底如何还得看后续。
说起长安和吉利的不愉快还要从今年2月份说起,吉利发布了银河之光概念车不久,长安就以一纸律师函“隔空喊话”吉利控股“抄袭”。原因竟是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有许多设计上的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版权。
从找来的图片来看,吉利银河之光概念车和长安UNI-V以及长安深蓝SL03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再从发布时间来看,长安先吉利后,长安想要维权也没啥毛病。
吉利后续也“义正言辞”的回应:“吉利银河之光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正向设计开发,在设计上延承了吉利独特的‘涟漪美学’,有着独立且完整的设计理念体系。”吉利银河之光为吉利原创设计,完全不存在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争执还没有结果就没了下文。
后续双方合作消息一出,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通过其个人微博发文说,“小风波不影响大格局大方向,前面因为双方工作层面沟通不及时产生误解,经过网络放大后给业界带来误导,凸显了充分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性。未来双方将加强紧密沟通,实现优势互补、共赢未来。”
在小编看来,言之有理,虽然车企和车企之间是竞争对手,但在自主汽车品牌崛起的大环境下,放下执念,携手共进才能走得更快更远,就像那句口号喊得:“中国车企团结,共筑汽车强国”一样,中国车企想要站起来,走出去还是得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就像前面说的,车企合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许多车企都选择和华为合作,为自己的智能化“添砖加瓦”,也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车企和车企的合作,国内还没有能拿出来当成功案例的教材。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汽车累计销量2054.3万辆,其中长安汽车为167.72万辆,吉利汽车为126.48万辆,分列销量榜的第三和第五位,两家合计占比达14.32%,双方在中国汽车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双方的合作才更加吸引眼球。
在小编看来,车企和车企的合作,虽然新闻中的用词更多的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但事实往往是双方品牌坐在谈判桌两侧,想要以合作的名义抽走对方手里的“王牌”,可以说是心怀鬼胎。
就比如 2012 年,广汽集团与奇瑞签署战略联盟协议,在整车开发、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研发资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际业务、生产制造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这个合作已经谈了11年,到现在连个具体章程也没有,更别提落地实施。
2019年,中国最大的两家地方性国营汽车公司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国际经营等相关领域展开合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共创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5年的合作协议时间已经过半,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让还在等后续的消费者们快要“掀桌”。
这些失败案例不仅仅存在于国内品牌之间,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国外品牌之间的合作也基本都“夭折”。
并不是说不看好长安和吉利的合作,只是到底是真心放下矛盾握手言和还是暗中蓄力抽取对方“王牌”还是未知,只是我们都在期盼着一个成功合作案例的诞生,也在期盼能为消费者带来切实的优质产品,如何做到“1+1≥2”的效果还得长安和吉利一点一点摸索。
希望不管外界舆论往哪边偏,长安和吉利都能秉承造车初心,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消费者们不要过分期待,也不要过分悲观,结果如何还要看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