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满空林_落叶满空山作者
X 关闭
落叶满空林,落叶满空山作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
(相关资料图)
2、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3、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4、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5、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6、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7、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8、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9、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10、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11、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唐代诗人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12、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13、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14、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赏析 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15、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16、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17、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18、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19、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20、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21、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22、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23、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24、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25、”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26、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27、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28、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29、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30、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31、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32、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33、“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
34、“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35、“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36、“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
37、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38、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39、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40、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41、 苏轼很爱这首诗。
42、《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43、’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44、”施补华《岘佣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45、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46、”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
47、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48、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五言) 今朝君斋冷,忽念山中客。
49、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50、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51、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